乐鱼体育为你读书 始于初心源于热爱成于坚守
乐鱼体育为你读书 始于初心源于热爱成于坚守各位听众朋友们,大家好!欢迎收听本期的“为你读书”。在上一期中,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三位“平凡英雄”,他们的故事体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。
本期“为你读书”将继续走进“平凡英雄的追梦故事”系列的“社会责任篇”,从这些“平凡英雄”的坚持和热爱中感受他们的“不平凡”。
郭光俊是河南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卫生所医生,全国优秀乡村医生,全国劳动模范。他十几岁自学医术,先后在镇卫生所、洛阳涧西区人民医院进修。自愿放弃留城机会,回到梅村,不怕条件简陋,为村民防病治病,五十余年初心不改。
大金店镇地处中岳嵩山南麓,山上生长的中草药有300多种,常有医者来此采撷,村民也靠采集药材赚钱。然而,村民却因不懂医术,无法用来治病,常受疾病困扰。
1964年,突袭,一天夺走了郭光俊一家4口人的生命,其中包括他不到2岁的妹妹。悲痛之余,十几岁的郭光俊下定决心学医,“要用医术为乡亲们做贡献”。
郭光俊卖掉家中的鸡蛋,买来医书自学。《汤头歌》《药性歌》记在心头,一记就是一辈子。看他学医肯下功夫,村党支部推荐他到镇卫生室学医。从此,郭光俊上山采草药乐鱼(中国)leyu体育官方网站,下地送医药,做起了“一根银针治百病,一颗红心暖万家”的赤脚医生。
1970年,洛阳市出台农转非政策,彼时在当地一家医院进修的郭光俊本可以进大医院当正式医生,但他始终忘不了每次回村,爷爷奶奶们都拄着拐杖,一块、两块地给他塞钱,半斤、一斤地给他塞粮票的情景,所以在他学医6年后,坚决要回村。
郭光俊刚回到村里,第二天就去村卫生室报到,正式坐诊看病。彼时的村卫生室,还是两间土坯瓦房。泥土盘成诊台,放着一个听诊器、两支温度计;木板搭成货架,摆着山上采来的20多种草药。里面坐着郭光俊和两名“自学成才”的乡村医生。
1981年分田到户后,附近的村医大多回自家地里种田,郭光俊却选择留下。他拿出所有积蓄,再加上借债和,带领村民盖起了25间房的新卫生所。内外妇幼、卫生防疫、偏瘫康复等科室设置齐全。
为了让村民看病少花钱,郭光俊还带着工作人员上山采药,根据嵩山中草药特性,研制整套药方。在做好保健知识宣传的同时,他们把采来的中草药熬成中药茶,放在卫生所大门口,或送凉茶到地头,免费供村民饮用。
2010年,在镇党委支持下,梅村建成了集预防治疗为一体的新农村中医卫生所乐鱼(中国)leyu体育官方网站,比当初的土坯房大了600多倍,郭光俊为卫生所取名仁济中医院。但因为少了一间康复室,他仍觉得有缺憾。
郭光俊说,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越来越多村民患上了高血压、高血脂等慢性病。有些严重的,甚至导致偏瘫。对待偏瘫,除了靠药物治疗、控制饮食,康复训练也很重要。锻炼需要器材,农村普遍没有条件。郭光俊曾让村民把布条挂在榆树上,让患者用手拉动肢体上下活动,做康复训练;后来有了新院子,办法却还是“土办法”,这成了他的一块“心病”。
2014年,郭光俊被评为“全国最美乡村医生”,拿到了20万元奖励。随后,他对口学习时待过的北京市东直门医院,为了鼓励他扎根乡村,又提供了50万元建设资金。郭光俊将这70万元全部用于购买康复理疗器械,当年就建成了河南省第一家农村卫生所康复室,并且对村民和外来病人免费开放。
如今,郭光俊每年都带领党员和医护人员,为本村两千多名群众免费做体检,给村民建立健康档案;每年还抢救并转运了不少农药中毒、肺炎心衰、急性脑血管病等危重病人。他还把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小儿子叫了回来,一起为大家看病。
一身白大褂,穿行阡陌间。从赤脚医生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,郭光俊一生坚守,诠释了一名村医朴素坚毅的医者仁心。
李天来是我国最早研究日光温室蔬菜设施的专家之一。为解决北方“冬季吃新鲜蔬菜难”问题,他首创日光温室合理采光、蓄热和保温设计理论与方法,实现了在北方零下30摄氏度以上地区冬春季不加温生产果菜,并将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域向北推移了300公里。
出生在辽宁绥中农村的李天来,十二三岁就开始跟着家里的大人们,扛着和自己几乎一样高的锄头下地干活。1977年,李天来在犹豫中赶上了恢复高考的末班车,并来到了沈阳农学院(现沈阳农业大学),学习蔬菜专业。起初,李天来并不满意这个“与土地打交道”的专业,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后,李天来觉得:“农业是越学越有意思,这其中包含着遗传育种、栽培生理、土壤营养等多个学科的知识。”
毕业时,他本想直接进入社会,干点实际工作。但在与老师多番交流沟通后,他最终选择了留校搞学问。李天来认为既然留在学校,除了教书只有两个念头:科研,争取科研;学习,不断学习。教学之余,李天来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,他经常到田里做实验、向农民学经验,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在种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。
1985年,作为助教的李天来赴日本山形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园艺。三年后,在日本学习的李天来接到学校让他回国的通知,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回国。当时我国北方冬季百姓吃菜难的问题亟待解决,李天来一回国,就投身科研攻关,把“解决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问题”作为研究目标。
科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因为当时资金很紧张,要借助农民自身投入开展示范推广工作,一旦失败,就很难再唤起农民尝试的热情。为此,项目组成员频繁地举办培训班、现场指导,最终得到了农民的大力支持,整个产业获得了初步成功。
之后,李天来跟随张振武教授,参与设计建造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,开创了零下20摄氏度地区冬季不加温生产喜温果菜类蔬菜的先例;1996年,李天来主持设计建造出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;2007年,第三代节能日光温室诞生;2010年,节能日光温室研究成功。至此,果蔬种植由北纬40.5度北移到43.5度……几十年如一日,李天来带领团队成员不断完善日光温室的采光、保温、蓄热三要素,推移冬季蔬菜种植“生命线”向北,再向北,在钻研新技术的路上越走越远。
李天来心里有个时间表,到2025年,我国设施园艺产业总体达到“设施有标准、栽培有规范”,到2035年实现产业现代化,再用一段时间,达到产业智能化。他一直强调,“搞科研的人,要抢时间,但也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,要先实现自动化,再提升智能化。”在他看来,“做课题,不是发几篇文章、完成几项指标就行,而是要真正解决问题”。
在李天来的科研项目中,农民的分量占得最重。因为心中装着农民,李天来把自己的人生、事业牢牢地和农业农村绑在了一起。他的身上有科学家的睿智,更有普通农民般的质朴。
本期“为你读书”为您带来的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“平凡的”退休教师。这位退休教师名为叶连平,来自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,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,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。
叶连平的前半生十分曲折:出生在青岛,读初中在上海,18岁在南京当时的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,3年时间里接触到很多公众人物,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;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当老师,之后在安徽和县做过工、养过牲畜……直到1978年,卜陈学校的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老师来教课,有人推荐当时已50多岁的叶连平乐鱼(中国)leyu体育官方网站,让他重新回到热爱的讲台。
1993年,退休之后的叶连平到县办中学代课。“48个人登记在册,教室里只有22个人,这怎么上课?”45天,他骑自行车跑遍了48个学生的家,劝家长、劝学生,硬是把学生凑齐了。毕业那年,这个班有11个学生考上中专,而另一个平行班只有3人。
将近20年,他就这样骑着自行车,奔波在去学生家的路上,直到几年前不慎被撞伤,查出脑溢血加脑膜炎。一系列病痛使得叶连平腰有些直不起来,出不了远门,骑不了自行车,累的时候只能坐在板凳上给孩子们讲课、批作业。
2012年,叶连平同乌江镇政府、卜陈学校三方筹款6万元,成立了和县乌江爱心助教协会暨叶连平奖学金。随着叶连平的事迹被传扬开,不少学校邀请他去讲课,不少人来捐款捐物,他也将这些钱都投入到奖学金里。
面对社会授予的“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”称号,叶连平却觉得受之有愧,他认为在有限的精力和能力里,他做到的微乎其微,自己充其量是只萤火虫。他总说因为失去的时间太多了,怎么也补不回来,所以只想追赶时间。
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:《一辈子一件事——平凡英雄的追梦故事》、人民网、新华社、《人民日报》、《新京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